通常只要具备水源,电源或其他能源,在低于32°F(0°C)的温度,就可以实现人工机器造雪。
实际雪是冰的小颗粒。 因此,真正古老的制雪方式就是研磨冰块,在热带地区和特殊活动中,人们会采用此方法生产“雪”。 然而,对于较大规模的需求而言,研磨冰块不仅代价昂贵,劳动力成本也是非常大,因此,拥有能够直接将水转化为雪的机器逐渐成为人们的期望。
造雪机是通过将水打碎成小颗粒,颗粒在在冷空气中移动来达到冷却的目的,由此水颗粒聚集成核并将所产生的雪分散产生下雪的效果。
那么,为什么人们不通过洒水来制雪呢?
水是一种独特的物质,它在冻结时会膨胀,并且具有很高的熔化热,因此所形成的冰块能够保持很长时间。 熔化热是指单位质量的晶体在熔化时变成同温度的液态物质所需吸收的热量。也等于单位质量的同种物质,在相同压强下的熔点时由液态变成固态所放出的热量。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纯物质熔化(晶体转变为液态)过程中体系所吸收的热(即过程的热效应),例如从65°F(13°C)到64°F(18°C)或34°F(1°C)到33°F(.6°C) 放热1BTU(英热单位)。 但是,要将32°F(0°C)的一磅液态水从液体转换为32°F(0°C)的一磅冰,则需要放热144 BTU。
总之,在造雪中需要大量的放热(冷却)过程。 此外,水可以在低于32°F(0°C)的温度下冷却,并且除非成核,否则仍然保持液态。 这种现象称为过冷现象(注:在一定压力下,当液体的温度已低于该压力下液体的凝固点,而液体仍不凝固的现象叫液体的过冷现象)。
因此,造雪机先将水分通过物理方式打成小颗粒,将水冷却至32°F(0°C),去除熔化所需热量,后成核。
造雪需要相对大量的水,例如,覆盖200英尺(61米)乘200英尺(61米),6英寸(15厘米)厚积雪区域,则需要20,000立方英尺(566立方米) 的雪。 这将需要10,000立方英尺(283立方米)或74,600加仑(282,392升)的水。 因此,这就需要良好的供水系统支持,提供水压应至少为100 PSI(磅每平方英寸)(7BAR)或230英尺扬程。
许多滑雪场每分钟可以将超过5000加仑(18,900升)的水转化为雪。 也就是每分钟20吨或每小时1,250吨。 人工造雪虽然通常用于滑雪场,但也用于建筑项目的防冻,农作物的防冻,汽车和飞机测试以及污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