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德州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摆脱日本依赖,让苹果望而却步的micro led,三星还要布局多久?

2019/8/4 19:38:48发布397次查看
在大屏显示技术上,最近饱受日本牵制的韩国三星开始布局加速micro led,希望早日摆脱对于日本技术和原材料的依赖。但是从这个技术本身来看,三星也许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等待它的成熟。
三星新近亮相了一块名为“the wall”的大屏产品,通过micro led技术模块化达到定制化大尺寸,配合不俗的画面效果足以让你瞬间嗨到人生巅峰。
理想很美丽,现实却往往不那么awesome,这块the wall高达10万美元的售价也足以让你嗨到巅峰。
技术是巅峰,价格也是巅峰。留给三星将产品降下来的时间还有多少?
the wall价格高昂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就是因为micro led。虽然被视为接班oled的革命性技术,micro led却因为量产和成本原因一直不温不火,尽管各路厂商齐力攻克,但micro led却始终难让人看见商用化的希望。
这就好比隔壁班来了一位尖子生,但考试成绩总不尽人意,折腾过几次之后,你就会怀疑他究竟是不是尖子生,为什么考不好,下一次能不能考好,这个下一次又会是多久。同理,市场也在等待micro led给出一个答案,这条跌跌撞撞的坎坷之路还要走多久?
新同学micro led
micro led闯进大众视野还需要归功于苹果。在当时,一度有苹果将要研发micro led应用到自家产品。有报道表明苹果早在14年5月就收购了luxvue来专门做micro led研发,并且已经有了一定进度。甚嚣尘上,大家纷纷猜测苹果与供应链的之间的关系,以此这种举动背后的原因。
当然,大家也没反复追问一个问题:micro led到底是个啥?
相比我们熟知的led,micro led字面意思即为更加微小的led。在本质上,它归属于led(发光二极管),通过微缩制程技术进一步将微缩点间距控制在100微米以下,而人的头发丝厚度一般也就100微米。在微缩排布好之后,这些led再通过“巨量转移技术”布置到电路板上,随后进行物理沉积和基板封装。
由于点间距极小,这意味着micro led在超高分辨率和画面显示效果上会更具有优势。对比oled,micro led同样能实现自发光,并且在色域表现、响应速度上都要优于oled。而oled引以为豪的高对比度和亮度,micro led也能统统达到。
一句话,你有的我都有了。在这句话后面,micro led甚至还要添上这么一句:你没有的,我也有了。
不同于oled的有机发光体,micro led本质上是无机物,因此它并不像oled材料那么容易老化,使用寿命要更加长久。这也是厂商们看重micro led的原因。
新同学的苦恼
2017年冬天有这么一条新闻,苹果缩编了micro led的研发团队,转到美国本地做研究。冬天可能不算太冷,但对于期待micro led的人却是无疑被泼了一盆冷水,到了2018年,iphone xs和apple watch series4发布,苹果移动端和小屏幕端转而纷纷投入oled的怀抱。
对于苹果暂时撤离micro led的原因有这么一句短短的解释:短期攻克无望。
让苹果都打了退堂鼓的micro led到底有什么难?
面向消费市场,micro led首先在最关键的量产上掉了链子。例如在巨量转移过程中,由于micro led极其微小,整体需要转移的晶粒数量极其庞大。比如一块4k面板就需要转移2488万颗晶粒,而且在转移次数增多的情况下,“转移良率必须达到99.9999%,精准度控制在±0.5μ m以内”。
其次就是micro led的成本问题,在10.1英寸的高清显示屏中,micro led的成本会是传统lcd的10倍、oled的8倍左右。如果推及tv大屏领域,在大尺寸和超高分辨率市场标配下,micro led必然会被成本扼住喉咙,难以喘气。
从技术跃进的思维来看,micro led一直被视为未来显示的“理想型”,技术方面也在不断攻克难点。正如俄罗斯套娃一样,你以为你看见的是问题的全部,但在你拿开一层之后,下面还会有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微妙的同学关系
想要跳进自身商业化的蓝海,micro led不仅需要解决技术问题,还需要对配套产业链进行重塑。比起lcd、oled所拥有的完善供应链,micro led整套体系还没有打通,很难实现流程化的商业运作。
lcd自然不必说,从接手crt时代到现在,上上下下产业链早已连贯,而oled在三星、lgd的推动下,产业链逐渐完善,整体处在一个上升期。
简而言之,oled产业链体系尚有空间,并且这个空间在技术和需求的双重刺激会逐渐释放开来。而micro led也可以简单划分为led制造、面板制造、终端三大环节,由于技术工艺新颖,产业链上游当下并不具备稳定的供应能力,更何谈中下游的规模化呢?
尽管micro led的这片天一直阴云密布,荆棘丛生,但因为技术前景的巨大光明,各路厂商依然不断布局,期望抢占先发优势。
此前,随着在巨量转移领域有着诸多专利的luxvue被苹果并购,鸿海2017年通过收购elux不断加强micro led研发。今年,三星又传出了1.5亿美元收购台湾micro led制造和芯片制备商镎创的消息。而在国内市场,海信、康佳等也都在这方面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可以说,在micro led这片几乎还是处女地的市场上,一场硝烟弥漫却又悄无声息的战争正在打响。
就像所有的技术领域一样,谁拥有核心技术谁就能掌握行业话语权,micro led亦是如此。只是,相比较已经成熟的oled,布局micro led所需要的时间明显会更久。
对比两条产业链,目前各家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oled上面,2~3年以后,oled的产能将得以完全释放,那个时候oled市场将会迎来一次大爆发。另外,oled的喷墨印刷技术也是潜在的爆发点,会促进oled大尺寸产品成本的迅速下降。
面对产业链完备和市场商用规模化的优势,micro led很难在短期内推翻旧有体系,完成迭代。这就好比是两个人赛跑,oled已经进入途中跑阶段,而micro led还没穿好鞋子。因此,目前厂商在积累技术的同时,还推出了mini oled进行过渡,提前架设相应产能体系。但其弯折性方面并不如oled表现良好,因此适用面还是较窄,只能说是权宜之计。
昨日的lcd,近日的oled,明日的micro led,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两架马车一辆是技术,一辆是成熟的产业配套,技术难题尚未攻克,oled市场红利并未完结,此时的micro led想要在五六年内入场,只能说一个字,难。
这也就意味着,三星想挣脱日本产业链的钳制,依然遥遥无期。
电科技专注于tmt领域报道,青云计划、百+计划获得者。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自媒体人称号、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请登录:
商务合作请洽:marketing#diankeji.com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tags:
猜你喜欢

德州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